11月18日,“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学术研讨会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术报告厅GJ6101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社会治理研究院、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学海》杂志社、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主办,由贵阳市花溪区国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贵州师范大学城乡治理与风险评估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新时代贵州文明实践协同研究中心协办。研讨会由《学海》主编毕素华研究员主持,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陈成文教授就会议议题及出席嘉宾作了介绍,历史与政治学院院长陈华森教授致辞,专家学者及学院师生130余人参加。
在专家主题演讲过程中,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吴大华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林聚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陆益龙教授等九位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其中,吴大华教授作了“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逻辑与路径研究”的报告,以贵阳新乡贤回归工程为例诠释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吴军民教授做了题为“基层社会治理专业化:指标测度及推进路径”的演讲,具体讲述了专业化水平测度的逻辑、工业化测度的理论模型以及专业化推进的路径策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做了题为“发展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社会治理的新挑战”的演讲,就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文军教授强调风险是可治理的,而不确定实际上是无法治理的,如果要对“不确定性”进行治理,前提是需要运用技术、程序以及设备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预期的行动。最后,卢俊教授做了题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心理矛盾类型及调解”的演讲,重点阐述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心理矛盾类型,将这些类型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家庭冲突中的社会心理矛盾、二是邻里纠纷中的社会心理矛盾、三是土地纠纷中的社会心理矛盾、四是陋习中的社会心理矛盾、五是意外伤亡中的社会心理矛盾。
本次研讨会主要聚焦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问题,着重从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构建出发,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路径及其优化方式,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审(校):罗泽民 二审(校):朱楠楠 三审(校):彭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