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 |
作 者 |
发表期刊 |
期号或时间 |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体化研究 |
蔡永生 |
教学与研究 |
2010年第2期 |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体化研究 |
蔡永生 |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 |
2010年第7期 |
学习型政党建设与贵州的科学发展 |
蔡永生 |
贵州社会科学
|
2010年第12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经济特区发展 |
蔡永生 |
人民日报
(新华文摘简要转载,2010年第22期)
|
2010年8月25日 |
行政裁决法律制度主要问题探究 |
王文惠 |
法学杂志 |
2010年第2期 |
社区老龄服务: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 |
陈成文 |
社会主义研究 |
2010年第1期 |
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化解社会矛盾 |
陈成文 |
思想教育研究 |
2010年第3期 |
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建设 |
陈成文 |
思想教育研究 |
2010年第6期 |
论朱德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 |
陈成文 |
学术论坛 |
2010第3期 |
应急管理:国外模式及其启示 |
陈成文 |
甘肃社会科学 |
2010年第5期 |
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 |
陈成文 |
学术论坛 |
2010年第3期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少奇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政党建设思想 |
欧阳恩良 |
学术论坛 |
2010年第1期 |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历史启示 |
欧阳恩良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2010年第4期 |
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教材 编写的几点思考 |
欧阳恩良 |
教学与研究 |
2010年第11期 |
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
阳黔花 |
思想理论教育 |
2010年第11期 |
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丰碑(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研读 |
阳黔花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10年第4期 |
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丰碑(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研读 |
阳黔花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10年第7期 |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通俗阐释——读列宁《论国家》 |
阳黔花 |
高校理论战线 |
2010年第10期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与方法创新 |
唐昆雄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0年第6期 |
受众理论视角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优化途径分析 |
唐昆雄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
2010年第8期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与方法创新 |
唐昆雄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0年第6期 |
受众理论视角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优化途径分析 |
唐昆雄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第12期) |
2010年第8期 |
把握时代精神,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
唐昆雄 |
哲学研究 |
2010年第12期 |
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 |
黎 珍 |
前沿 |
2010年第2期 |
目前我国公众慈善意识淡薄的社会学分析 |
罗竖元 |
理论导刊 |
2010年第2期 |
专业社会介入贫困救助领域中实践的制约因素研究---以深圳市、长沙市、贵阳市的社会工作试点地区为例 |
罗竖元 |
广西社会科学 |
2010年第2期 |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认知行为选择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湖南省的实证调查 |
罗竖元 |
成人教育
|
2010年第9期 |
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意向评估研究 |
罗竖元 |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
|
2010年第2期 |
金融危机的“囚徒困境”与公共治理 |
陈华森 |
贵州社会科学 |
2010年第2期 |
自由主义国家观:国家监管缺失的理论基础——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审视 |
陈华森 |
生产力研究 |
2010年第5期 |
新自由主义自由观与国家金融危机渊源 |
陈华森 |
商业研究 |
2010年第10期 |
新自由主义国家本质观评析——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批判审视 |
陈华森 |
湖南社会科学 |
2010年第5期 |
马克思恩格斯“真实共同体”思想的民主价值观 |
陈华森 |
前沿 |
2010年第7期 |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及其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
陈华森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0年第9期 |
解决“三农问题”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意义——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合力”思想的理论分析 |
陈华森 |
农业考古 |
2010年第3期 |
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及其消减途径探析——一个政治文化的分析视角 |
陈华森 |
探索
|
2010年第6期 |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几点思考 |
杨 芳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0年第3期 |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几点思考 |
杨 芳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0年第3期 |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
杨 芳 |
高校理论战线
|
2010年第10期 |
采用多种形式突出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内容的教学 |
杨 芳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10年第11期 |
论喀喇汗王朝的统治制度 |
蓝 琪 |
西域研究
|
2010年第1期 |
划清界限 把握政策——对划清马克思主义界限与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的三点认识 |
李红军 |
高校理论战线
|
2010年第5期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 |
李红军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10年第10期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进程和分期 |
李红军 |
人大复印资料 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 |
2010年第3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
李红军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2010年第4期 |
对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的几点思考 |
李红军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0年第11期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要求 |
张晓红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0年第2期 |
对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学说的再认识 |
张晓红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0年第6期 |
学生民族主义之效度与限度——以1935年“学生国货年”为中心 |
周石峰 |
福建论坛 |
2010年第7期 |
孰为本末: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城乡关系之争 |
周石峰 |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
2010年第5期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化、危害及应对 |
汪 勇 |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 |
2010年第8期 |
罗尔斯“重叠共识”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汪 勇 |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10年第3期 |
阶层分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及应对 |
汪 勇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0年第4期 |
坚持马克思主义要正确对待几个问题 |
汪 勇 |
理论探索 |
2010年第5期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化、危害及应对 |
汪 勇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10年第2期 |
利益分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良影响及应对 |
汪 勇 |
前沿 |
2010年第21期 |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阿尔都塞晚年的哲学思考及其理论贡献 |
张羽佳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10年第4期 |
历史·逻辑·偶然:面相偶然的唯物主义 |
张羽佳 |
江海学刊 |
2010年第4期 |
何种文化?谁之霸权?——从苏联与中国的政治实践看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
张羽佳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2010年第2期 |
灵与文化创造——黔中乡村的个案研究 |
石 峰 |
思想战线 |
2010年第2期 |
西方人类学汉人民间神灵的解释模式评论——兼对涂尔干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再思考 |
石 峰 |
世界民族 |
2010年第3期 |
苗族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本土社会化支持 |
石 峰 |
云南民族学报 |
2010年第2期 |
梁启超“新民”主体性与马克思“人”的主体性之比较 |
李金和 |
广西社会科学 |
2010年第3期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问题 |
李金和 |
理论导刊 |
2010年第5期 |
平民化:梁启超“新民说”的人格取向 |
李金和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
2010年第4期 |
《八十二种苗图并说》的成书年代考证——以余上泗《蛮峒竹枝词》为研究文本 |
严奇岩 |
民族研究 |
2010年第1期 |
清代贵州民族墓葬类型及其特点——以竹枝词为分析文本 |
严奇岩 |
贵州民族研究 |
2010年第1期 |
论我国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江明生 |
农业考古 |
2010年第5期 |
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形态中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
江明生 |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
2010年第3期 |
农村征地中政府责任的缺失与加强 |
江明生 |
理论探索 |
2010年第5期 |
1949年叶剑英在北平是怎样解决摊贩问题的 |
张才良 |
党的文献 |
2010年第5期 |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
伍志燕 |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
2010年第6期 |
贵州与周边省市经济联动发展战略研究 |
蒲文彬 |
特区经济 |
2010年第3期 |
论马克思人的“三重本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
李金和 |
学术论坛 |
2011年第1期 |
民族文化: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瓶颈与内驱力 |
李金和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
2011年第1期 |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立足点 |
李金和 |
南昌大学学报 |
2011年第2期 |
实事求是地面向“中国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诉求与生命 |
李金和 |
前沿 |
2011年第9期 |
从健康角度研究诚信 |
蔡永生 |
人民日报 |
2011年3月3日 |
简论科学发展的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规律 |
蔡永生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1年第3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 |
唐昆雄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11年第2期 |
在教学中科学把握和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
唐昆雄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11年第9期 |
增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 |
唐昆雄 |
光明日报 |
2011年10月14日 |
《反对本本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
李红军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1年第1期 |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
李红军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
2011年第6期 |
《资本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证(2/2) |
梅荣政 |
科学社会主义 |
2011年第4期 |
逆反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
彭 洁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1年第1期 |
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 |
李 萍 |
中国青年研究 |
2011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