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清华大学侯旭东教授畅谈皇帝的生活空间与皇帝研究

2020年06月01日 11:25  点击:[]

5月29日晚,历史与政治学院“博学讲堂”系列讲座在腾讯会议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侯旭东教授应邀做线上学术报告,主题为“王莽的肉羹:皇帝的生活空间与日常交往”。讲座由历史与政治学院院长陈华森教授主持,中国史等相关专业师生出席。

本次讲座共分为八个篇章。侯教授首先从“王莽的肉羹”与“惠帝的肉糜”这两则历史上真实的案例讲起,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论是绝顶聪明的王莽,还是政治平庸的惠帝,他们都会受到手下人的蒙蔽,这就暗示了我们一种“皇帝的隐喻”。尽管群臣遍布天下,可下情上达,但我们也要看到“皇帝并非是无所不知的”的一面。毕竟臣子总会出于某些动机,违背忠心,蛊惑皇帝。

诚然,“王莽的肉羹”与“惠帝的肉糜”或许只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但真实的历史中,皇帝受蒙蔽的事件还有很多,似乎成为了一种历史现象。侯教授十分鲜明地断言:史书上记载下来的多是少数被发觉的,而未被觉察的,或明知有“伪诈”而无法查清的一定更多!对于这种历史现象,值得我们玩味和思考。

接下来,侯教授站在学术的高度,在简要作了一番关于皇帝研究方面的“文献综述”之后,提出了他对当代的皇帝研究的看法:当前聚焦于皇帝的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与皇帝相关的“皇权论”、“专制论”、“独裁论”和“支配论”等一系列理论,虽然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也有很多进展,但却是一种“抽象的皇帝论”,此时的皇帝已经被固定成了一种角色甚至是符号。实际上,它们与那种对皇帝生平传记的研究形成了“抽象”和“具体”的两极对立。那么,有无超越这种断裂与对立的可能视角将这种个体与类(符号)衔接起来,并且将两种思路下得出的结论作为反思的对象,同时推动对皇帝乃至古代帝国认识呢?

侯教授认为,皇帝也是人,既然是作为人的研究,那就到日常生活状态中去分析。此外,还需将皇帝放在关系中去思考,比如反复发生的小事件因果关系,而不是孤立地讨论皇帝。同时,我们还要反思学界既有的各种时代或社会层面的变革论,想象在“变”之外,必然存在着“常”或“不变”,即延续性。

随后,侯教授从皇帝的居住空间、出行方式、巡行范围和微服私访等四个方面揭露了皇帝名与实的矛盾状态。在居住空间上,皇帝居住在层层宫墙禁锢的宫城中,守卫森严,官吏进出宫禁严格;在出行方式上,皇帝有规定的礼仪,出行之前要清道,出行时千骑万乘,皇帝较难接触外面的世界;在巡行范围上,一般而言,在王朝中后期皇帝甚少出宫,而且外出的活动范围狭窄;在微服私访上,历代的史官和儒生都对皇帝这种行为持批评和否定态度。此外,皇帝主要通过官吏带来的消息和各种文书间接了解天下,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即皇帝虽然在名义上支配天下,实际上却处于一个近乎封闭的环境,为周边的臣下所支配。侯教授指出,这种名与实的矛盾状态,是今天认识皇帝时所不能忽视的。
    侯教授认为,这种矛盾状态的形成有四个原因。第一,皇帝个人性格特点。除了个别性格强硬的皇帝(如汉武帝),很少有皇帝能挣脱出这种“被封闭”的困境;第二,长久以来对皇帝威仪的重视。这种传统要求皇帝身居深宫,展现出深不可测的形象;第三,儒生在表达和实践上的矛盾。儒生在言辞上视人君为王道的唯一动力,但是现实中却约束规训人君;第四,官吏掩饰、对付、甚至欺骗上级。官吏为求得自己安稳的生存空间与发展前景,往往敷衍甚至是欺瞒上级,最终逐级“欺谩”人君。这就造成了皇帝作为“支配者”同样“被支配”,皇帝其实和受他统治的百姓一样,受到诸多限制。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和老师都踊跃发言,侯教授始终在耐心地一一解答。本场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侯教授从皇帝的日常生活方面出发,勾勒出皇帝隐藏在权威之下的悲剧形象,为大家提供了皇帝研究的新视角。

上一条:南京大学陈谦平教授解读条约体系与现代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关系 下一条: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研究生“思贤学术坊”策划书

关闭